張愛玲是上海灘的傳奇,用賈平凹的話說,她是個“會說是非的女狐子”“嘟嘟嘟地嘮叨不已”。張的文筆也很不錯,時而雋永,時而辛辣,哪一本書不是風靡全國幾十年?可是,為什麼張愛玲直到今天都只是一個“著名作家”,而鮮有書評家尊其為“偉大作家”呢?
我想,張氏的遺憾,緣於她自己為自己設定的小環境。
張愛玲的書多寫些上海灘老弄堂裏大家族的細屑小事,多寫些白流蘇們的愛情。而20世紀裏,人世間的滄桑巨變,民族的大悲大喜,便都只成了搭建起來的一個個舞臺背景,隱在這一段段兒女情長背後,只為證明這些傳奇戀情足可以“傾城”。時代的大背景,民族的大環境,就這樣隱隱約約、影影綽綽存在於遙遠的地方,讓人看得不真,覺得不深。而張愛玲,卻沉溺在自己過去簪纓世家的小天地裏,偶爾探出頭看一眼外面的世界,便又縮回去,繼續她小環境裏瑣細的感情描摹。
20世紀,文壇巨星們閃耀於天空,而這些文壇驕子們,正是把自己融入時代洪流向前的大環境中,正是把自己的才情與民族的命運相結合,才取得了如此輝煌的成就。
魯迅為民族療傷醫疾,以尖銳的文匕刺向時弊,他是我們的“民族魂”;夏衍敢為人先,一篇《包身工》,讓人們關注更多的“蘆柴棒”;何其芳從重慶奔赴延安,擺脫了田園牧歌的空虛,把握住了民族的脈搏;沈從文從古都遙望湘西,為紛亂的中國呼喚粹然的淨土……他們,讓自己置身於時代的大環境中,與最廣大的民眾一起沉浮,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!而時代回饋他們的,是他們的千古文章,文采風流,是青史上的永垂美名,萬人敬仰。
很顯然,張愛玲沒有這樣做,終其一生,她也沒有擺脫沒落世家代言人的角色,她的心也沒有走出過雕欄畫棟的宅院。這個積蘊深厚的環境讓她有“出名要趁早”的強烈意識,卻把她的思想鉗制了,限制了她取得更大的成就。張愛玲的雜文其實對人性的認識也是比較深刻的,只是囿於社會閱歷的不足和接觸人群的單一,她無法寫出更多有深度的文章。不然,以張愛玲的才情,怕會有更多的經典傳世。
天井四方方,小魚囿中央。只喝井裏水,永遠養不長。或許,張愛玲的遺憾正在於此。斯人已去,留給我們的,只是高牆庭院裏,一個美麗但卻蒼涼而孤獨的背影。